時光歲月 | 第十二日 | 第二週 星期六 | 更夫與警衛
「事事有定時」這個大自然的規律,物質的循環,季節的更替,好像也適用於描述人生的際遇。 正如不可能,天天是晴天,也不用擔心會天天是雨天。 再差的日子也總會過去,正如好日子也一定會有完結的一天。 重要的是, 我們基督徒應該常常喜樂,不但因為我們對將來有最確切的希望,即使在這塵世旅程中遇上各種困難與挑戰,我們的黑夜並不黑暗,有基督的光,黑夜有如白晝一樣,那還何需焦急惶恐地「待旦」呢?
「黑暗對你並不矇矓,黑夜與白晝一樣光明,黑暗對於你無異光明」 (詠139:12)

過去幾天,我們嘗試在福音中找出一些等待耶穌的例子,現在我們再從其他聖經書本中搜集一下。

聖經中,尤其以詩歌《聖詠》向天主禱告的經文中,有很多關於「等待」的美妙圖像。詩人有這種本領,能把「真」寫得「美」,能移情於物,用貼切的圖像把感受與情懷描寫得唯妙唯肖。譬如,《聖詠》的作者把期待上主描寫為「好像牝鹿渴慕溪水」(詠42:1),又或「我的靈魂渴慕你,有如一塊乾旱涸竭的無水田地」(詠63:2)。還有一個意境十分優美,耐人尋味的構思:「我靈等候我主,切於更夫的待旦」(詠130:6)。

「更夫」這人物已屬於歷史,只在電影或懷舊圖畫中見到,但在中國古代卻十分普遍。當時人們沒有鐘錶,白天比較容易靠陽光猜測時間,晚上就不這麽簡單,黑漆漆的天如何知道時間?那需要有專人報時。更夫一手挽燈籠,一手提鑼,穿街過巷,徹夜巡行,認真地、忠實地一更更敲鑼報時;別人熟睡,只他獨醒,在靜夜中聽着自己的腳步聲;不怕嚴冬風雨,不怕無人理睬,恭恭敬敬地履行他的儀式,有時候除了報更之外,還好心提醒人防火防盜:「天乾物燥,小心火燭」或「小心盜賊,閉門關窗」。

更夫的形象親切平常,但又可尊可敬。他是醒寤的標記,是等待的象徵。他孤獨地在黑夜中行走,又勇敢又莊嚴,他準確地報時,盡忠職守,又有一種虔敬的儀式感。他與靜默為伍,心靈清靜。長空由漆黑變灰白,是表演給他看的;空氣由沉重而清新,是在他面前更替,晨風與朝露滋潤大地,讓他像嘉賓般分享。黎明初現,他是第一個察覺;夜星隱退,他送上最後一個道別。

更夫並非為自己守夜,眾睡獨醒,他為大眾守候,為大眾敲出夜的節奏,為大眾等待曙光。

更夫的形象令人想起《依撒意亞先知書》中的一個景像:主角有兩人,一個是路人,一個是警衛,二人在黑夜中相遇。路人很焦急地問:「警衛!夜已何時了?夜已何時了?」警衛回答說:「黎明已至,然而仍是黑夜;如果你們仍要詢問,詢問吧!再來一次!」(依21:11-12)

路人想知道:長夜何時了?他在等待,在盼望,巴不得黑夜能快些過去,巴不得曙光能早現。

警衛沒有回答還剩多少更,還有幾小時幾分鐘。他的使命不在於報時,而是使希望常存常新,保持人的醒覺。雖然「仍是黑夜」,但「黎明已至」,這黑夜不會沒完沒了,始終會過去,光明始終會消滅黑暗,白晝始終會取代長夜。警衛就是維持著這個盼望。「問吧!再來一次!」他邀請人保持警覺敏銳,頑強地希望,鍥而不捨地詢問,因為每問一次,距離天亮就近一點。

天主,在這充滿紛爭不安的世代,我們都不免焦慮地問你:災難何時了?戰爭何時了?夜已到幾時?何時黎明再現?還要待多久?你沒有派使者來給我們報時,也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,你卻呼籲我們不停盼望,繼續期待,一次又一次地問。

請眾同禱

全能的天主,求你以榮耀的光輝充滿我們的心靈,並藉你唯一聖子的來臨,驅除長夜的黑暗,顯示出我們都是你光明的子女。因你的聖子、我們的主耶穌基督,他和你及聖神,是唯一天主,永生永王。亞孟。

過去幾天,我們嘗試在福音中找出一些等待耶穌的例子,現在我們再從其他聖經書本中搜集一下。

聖經中,尤其以詩歌《聖詠》向天主禱告的經文中,有很多關於「等待」的美妙圖像。詩人有這種本領,能把「真」寫得「美」,能移情於物,用貼切的圖像把感受與情懷描寫得唯妙唯肖。譬如,《聖詠》的作者把期待上主描寫為「好像牝鹿渴慕溪水」(詠42:1),又或「我的靈魂渴慕你,有如一塊乾旱涸竭的無水田地」(詠63:2)。還有一個意境十分優美,耐人尋味的構思:「我靈等候我主,切於更夫的待旦」(詠130:6)。

「更夫」這人物已屬於歷史,只在電影或懷舊圖畫中見到,但在中國古代卻十分普遍。當時人們沒有鐘錶,白天比較容易靠陽光猜測時間,晚上就不這麽簡單,黑漆漆的天如何知道時間?那需要有專人報時。更夫一手挽燈籠,一手提鑼,穿街過巷,徹夜巡行,認真地、忠實地一更更敲鑼報時;別人熟睡,只他獨醒,在靜夜中聽着自己的腳步聲;不怕嚴冬風雨,不怕無人理睬,恭恭敬敬地履行他的儀式,有時候除了報更之外,還好心提醒人防火防盜:「天乾物燥,小心火燭」或「小心盜賊,閉門關窗」。

更夫的形象親切平常,但又可尊可敬。他是醒寤的標記,是等待的象徵。他孤獨地在黑夜中行走,又勇敢又莊嚴,他準確地報時,盡忠職守,又有一種虔敬的儀式感。他與靜默為伍,心靈清靜。長空由漆黑變灰白,是表演給他看的;空氣由沉重而清新,是在他面前更替,晨風與朝露滋潤大地,讓他像嘉賓般分享。黎明初現,他是第一個察覺;夜星隱退,他送上最後一個道別。

更夫並非為自己守夜,眾睡獨醒,他為大眾守候,為大眾敲出夜的節奏,為大眾等待曙光。

更夫的形象令人想起《依撒意亞先知書》中的一個景像:主角有兩人,一個是路人,一個是警衛,二人在黑夜中相遇。路人很焦急地問:「警衛!夜已何時了?夜已何時了?」警衛回答說:「黎明已至,然而仍是黑夜;如果你們仍要詢問,詢問吧!再來一次!」(依21:11-12)

路人想知道:長夜何時了?他在等待,在盼望,巴不得黑夜能快些過去,巴不得曙光能早現。

警衛沒有回答還剩多少更,還有幾小時幾分鐘。他的使命不在於報時,而是使希望常存常新,保持人的醒覺。雖然「仍是黑夜」,但「黎明已至」,這黑夜不會沒完沒了,始終會過去,光明始終會消滅黑暗,白晝始終會取代長夜。警衛就是維持著這個盼望。「問吧!再來一次!」他邀請人保持警覺敏銳,頑強地希望,鍥而不捨地詢問,因為每問一次,距離天亮就近一點。

天主,在這充滿紛爭不安的世代,我們都不免焦慮地問你:災難何時了?戰爭何時了?夜已到幾時?何時黎明再現?還要待多久?你沒有派使者來給我們報時,也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,你卻呼籲我們不停盼望,繼續期待,一次又一次地問。

請眾同禱

全能的天主,求你以榮耀的光輝充滿我們的心靈,並藉你唯一聖子的來臨,驅除長夜的黑暗,顯示出我們都是你光明的子女。因你的聖子、我們的主耶穌基督,他和你及聖神,是唯一天主,永生永王。亞孟。

过去几天,我们尝试在福音中找出一些等待耶稣的例子,现在我们再从其他圣经书本中搜集一下。

圣经中,尤其以诗歌《圣咏》向天主祷告的经文中,有很多关于「等待」的美妙图像。诗人有这种本领,能把「真」写得「美」,能移情于物,用贴切的图像把感受与情怀描写得唯妙唯肖。譬如,《圣咏》的作者把期待上主描写为「好像牝鹿渴慕溪水」(咏42:1),又或「我的灵魂渴慕你,有如一块干旱涸竭的无水田地」(咏63 :2)。还有一个意境十分优美,耐人寻味的构思:「我灵等候我主,切于更夫的待旦」(咏130:6)。

「更夫」这人物已属于历史,只在电影或怀旧图画中见到,但在中国古代却十分普遍。当时人们没有钟表,白天比较容易靠阳光猜测时间,晚上就不这么简单,黑漆漆的天如何知道时间?那需要有专人报时。更夫一手挽灯笼,一手提锣,穿街过巷,彻夜巡行,认真地、忠实地一更更敲锣报时;别人熟睡,只他独醒,在静夜中听着自己的脚步声;不怕严冬风雨,不怕无人理睬,恭恭敬敬地履行他的仪式,有时候除了报更之外,还好心提醒人防火防盗:「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」或「小心盗贼,闭门关窗」。

更夫的形象亲切平常,但又可尊可敬。他是醒寤的标记,是等待的象征。他孤独地在黑夜中行走,又勇敢又庄严,他准确地报时,尽忠职守,又有一种虔敬的仪式感。他与静默为伍,心灵清静。长空由漆黑变灰白,是表演给他看的;空气由沉重而清新,是在他面前更替,晨风与朝露滋润大地,让他像嘉宾般分享。黎明初现,他是第一个察觉;夜星隐退,他送上最后一个道别。

更夫并非为自己守夜,众睡独醒,他为大众守候,为大众敲出夜的节奏,为大众等待曙光。

更夫的形象令人想起《依撒意亚先知书》中的一个景像:主角有两人,一个是路人,一个是警卫,二人在黑夜中相遇。路人很焦急地问:「警卫!夜已何时了?夜已何时了?」警卫回答说:「黎明已至,然而仍是黑夜;如果你们仍要询问,询问吧!再来一次!」(依21:11-12)

路人想知道:长夜何时了?他在等待,在盼望,巴不得黑夜能快些过去,巴不得曙光能早现。

警卫没有回答还剩多少更,还有几小时几分钟。他的使命不在于报时,而是使希望常存常新,保持人的醒觉。虽然「仍是黑夜」,但「黎明已至」,这黑夜不会没完没了,始终会过去,光明始终会消灭黑暗,白昼始终会取代长夜。警卫就是维持着这个盼望。 「问吧!再来一次!」他邀请人保持警觉敏锐,顽强地希望,锲而不舍地询问,因为每问一次,距离天亮就近一点。

天主,在这充满纷争不安的世代,我们都不免焦虑地问你:灾难何时了?战争何时了?夜已到几时?何时黎明再现?还要待多久?你没有派使者来给我们报时,也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,你却呼吁我们不停盼望,继续期待,一次又一次地问。

请众同祷

全能的天主,求你以荣耀的光辉充满我们的心灵,并借你唯一圣子的来临,驱除长夜的黑暗,显示出我们都是你光明的子女。因你的圣子、我们的主耶稣基督,他和你及圣神,是唯一天主,永生永王。亚孟。

捐獻連結: (加幣)  (港幣)

如這反省內容對您有幫助,而您未報名接收每天發出的電郵,邀請您按此報名。如您有臉書帳戶並希望在那裡與人分享,邀請您加入這 臉書群組

誠意邀請大家留言分享這天避靜內容帶給你的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