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太人仍然在等待他們的默西亞來臨。他們相信天主對他們的應許必會實現。等待都是懷有希望的,若然已經沒有希望,就不會再等待了。這份希望建基於一份信任。 繼續等是因為相信正在期待的必會出現。 你有正在等誰? 或者等什麼嗎?
將臨期的神修主調是「等」,警醒地等待主的「再來」,並紀念感謝他的「已來」。
「等」這個中文字很簡單,有「竹」,有「寺」,合起來意境清雅,幽逸寧靜。它不透露要等誰,等多久,但卻令人悟出用什麼心態去等:用平常心,用虔敬的心,豁達自然。置身於寺旁竹間,「等」是含蓄的、深情的,隱藏着期盼、憧憬、欣悅。
聯想起聖經《雅歌》描寫一對青年男女互相吸引的純真、喜樂;彼此等待的興奮、溫馨:「聽,這是我愛人的聲音;看,他來了:跳過山崗,躍過丘陵」(歌2:8);「我身雖睡,但心卻醒;聽,我的愛人在敲門」(歌5:2)。描寫優美, 令人幻想等待的溫馨。身雖睡,心卻醒,留心地等待著愛人的到來。等待提前相遇的美,等待親愛的人令人暖在心頭,柔情萬縷;使人全神貫注,全心全意趨向對方,五官功能全集中於一,敏感度提升到顛峰。
不過,等待不一定是優雅美妙的,更多時是沉悶、無聊、空虛的,使人發愁、不安。尤其是沒有愛的等待,沒有盼望的等待,很容易會跌入這個煩躁的深淵,陷入這迷茫的濃霧。
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(Samuel Beckett)的著名劇作《等待果陀》(Waiting for Godot)尖銳地刻劃出這種無聊、無奈。兩個潦倒的流浪漢,黃昏時在小路旁一棵枯樹下,等待一個叫「果陀」的人。他們喃喃自語地消磨時間,又東拉西扯地試着找話題交談,語無倫次,談着無聊的事,做着無聊的小動作,荒唐怪誕。天黑了,他們都知道果陀不會出現,但拿不定主意離去。劇終最具諷刺性:其中一人說:「我們走吧!」另一人回答:「好,我們走。」但兩個人都不動。幕下。
這劇的一切都很灰暗、荒涼、渺茫、淒戚。果陀是誰?可能Godot暗示God――天主,作者故弄玄虛。他何時來?為何來?從何來?如何來?要等他多久?他來了又怎樣?不來又怎樣?無人知曉。人生就在這種無聊、無奈、無知、無方向、無了期中耗盡。
除了等人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許多其他「等待」的經驗:等車,等船,等飛機;等考試放榜,等錄取通知,等發薪日,等體檢報告,等書信或手機短訊,等各種各樣的回覆,辦各種事宜排隊等輪到自己……。有焦急徬徨的等,有空蕩茫然的等,有憂慮煩惱的等;有度日如年,坐立不安的等;有患得患失,唯恐錯過的等;有抱着僥倖心,或許會遇到好運的等……類型多不勝數。
我們嘗試反躬自問:什麼是我最通常的「等待」經驗?我有否經歷過刻骨銘心,難以忘懷的「等待」?
在這將臨期中,我們也可給自己一些衝擊,一些「當頭棒喝」,問問自己:我等誰?等什麼?何時來到?如何來到?我怎樣等?怎樣迎?錯過了會怎樣?又或:誰等我?
請眾同禱
全能的天主,你曾命令我們為主基督準備道路,求你仁慈垂顧我們,使我們不再陷入人間疾苦與軟弱的困擾,常能蒙受天上的安慰。因你的聖子、我們的主耶穌基督,他和你及聖神,是唯一天主,永生永王。亞孟。
將臨期的神修主調是「等」,警醒地等待主的「再來」,並紀念感謝他的「已來」。
「等」這個中文字很簡單,有「竹」,有「寺」,合起來意境清雅,幽逸寧靜。它不透露要等誰,等多久,但卻令人悟出用什麼心態去等:用平常心,用虔敬的心,豁達自然。置身於寺旁竹間,「等」是含蓄的、深情的,隱藏着期盼、憧憬、欣悅。
聯想起聖經《雅歌》描寫一對青年男女互相吸引的純真、喜樂;彼此等待的興奮、溫馨:「聽,這是我愛人的聲音;看,他來了:跳過山崗,躍過丘陵」(歌2:8);「我身雖睡,但心卻醒;聽,我的愛人在敲門」(歌5:2)。描寫優美, 令人幻想等待的溫馨。身雖睡,心卻醒,留心地等待著愛人的到來。等待提前相遇的美,等待親愛的人令人暖在心頭,柔情萬縷;使人全神貫注,全心全意趨向對方,五官功能全集中於一,敏感度提升到顛峰。
不過,等待不一定是優雅美妙的,更多時是沉悶、無聊、空虛的,使人發愁、不安。尤其是沒有愛的等待,沒有盼望的等待,很容易會跌入這個煩躁的深淵,陷入這迷茫的濃霧。
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(Samuel Beckett)的著名劇作《等待果陀》(Waiting for Godot)尖銳地刻劃出這種無聊、無奈。兩個潦倒的流浪漢,黃昏時在小路旁一棵枯樹下,等待一個叫「果陀」的人。他們喃喃自語地消磨時間,又東拉西扯地試着找話題交談,語無倫次,談着無聊的事,做着無聊的小動作,荒唐怪誕。天黑了,他們都知道果陀不會出現,但拿不定主意離去。劇終最具諷刺性:其中一人說:「我們走吧!」另一人回答:「好,我們走。」但兩個人都不動。幕下。
這劇的一切都很灰暗、荒涼、渺茫、淒戚。果陀是誰?可能Godot暗示God――天主,作者故弄玄虛。他何時來?為何來?從何來?如何來?要等他多久?他來了又怎樣?不來又怎樣?無人知曉。人生就在這種無聊、無奈、無知、無方向、無了期中耗盡。
除了等人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許多其他「等待」的經驗:等車,等船,等飛機;等考試放榜,等錄取通知,等發薪日,等體檢報告,等書信或手機短訊,等各種各樣的回覆,辦各種事宜排隊等輪到自己……。有焦急徬徨的等,有空蕩茫然的等,有憂慮煩惱的等;有度日如年,坐立不安的等;有患得患失,唯恐錯過的等;有抱着僥倖心,或許會遇到好運的等……類型多不勝數。
我們嘗試反躬自問:什麼是我最通常的「等待」經驗?我有否經歷過刻骨銘心,難以忘懷的「等待」?
在這將臨期中,我們也可給自己一些衝擊,一些「當頭棒喝」,問問自己:我等誰?等什麼?何時來到?如何來到?我怎樣等?怎樣迎?錯過了會怎樣?又或:誰等我?
請眾同禱
全能的天主,你曾命令我們為主基督準備道路,求你仁慈垂顧我們,使我們不再陷入人間疾苦與軟弱的困擾,常能蒙受天上的安慰。因你的聖子、我們的主耶穌基督,他和你及聖神,是唯一天主,永生永王。亞孟。
将临期的神修主调是「等」,警醒地等待主的「再来」,并纪念感谢他的「已来」。
「等」这个中文字很简单,有「竹」,有「寺」,合起来意境清雅,幽逸宁静。它不透露要等谁,等多久,但却令人悟出用什么心态去等:用平常心,用虔敬的心,豁达自然。置身于寺旁竹间,「等」是含蓄的、深情的,隐藏着期盼、憧憬、欣悦。
联想起圣经《雅歌》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互相吸引的纯真、喜乐;彼此等待的兴奋、温馨:「听,这是我爱人的声音;看,他来了:跳过山岗,跃过丘陵」(歌2:8);「我身虽睡,但心却醒;听,我的爱人在敲门」(歌5:2)。描写优美, 令人幻想等待的温馨。身虽睡,心却醒,留心地等待着爱人的到来。等待提前相遇的美,等待亲爱的人令人暖在心头,柔情万缕;使人全神贯注,全心全意趋向对方,五官功能全集中于一,敏感度提升到颠峰。
不过,等待不一定是优雅美妙的,更多时是沉闷、无聊、空虚的,使人发愁、不安。尤其是没有爱的等待,没有盼望的等待,很容易会跌入这个烦躁的深渊,陷入这迷茫的浓雾。
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克特(Samuel Beckett)的著名剧作《等待果陀》(Waiting for Godot)尖锐地刻划出这种无聊、无奈。两个潦倒的流浪汉,黄昏时在小路旁一棵枯树下,等待一个叫「果陀」的人。他们喃喃自语地消磨时间,又东拉西扯地试着找话题交谈,语无伦次,谈着无聊的事,做着无聊的小动作,荒唐怪诞。天黑了,他们都知道果陀不会出现,但拿不定主意离去。剧终最具讽刺性:其中一人说:「我们走吧!」另一人回答:「好,我们走。」但两个人都不动。幕下。
这剧的一切都很灰暗、荒凉、渺茫、凄戚。果陀是谁?可能Godot暗示God――天主,作者故弄玄虚。他何时来?为何来?从何来?如何来?要等他多久?他来了又怎样?不来又怎样?无人知晓。人生就在这种无聊、无奈、无知、无方向、无了期中耗尽。
除了等人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其他「等待」的经验:等车,等船,等飞机;等考试放榜,等录取通知,等发薪日,等体检报告,等书信或手机短讯,等各种各样的回覆,办各种事宜排队等轮到自己……。有焦急彷徨的等,有空荡茫然的等,有忧虑烦恼的等;有度日如年,坐立不安的等;有患得患失,唯恐错过的等;有抱着侥幸心,或许会遇到好运的等……类型多不胜数。
我们尝试反躬自问:什么是我最通常的「等待」经验?我有否经历过刻骨铭心,难以忘怀的「等待」?
在这将临期中,我们也可给自己一些冲击,一些「当头棒喝」,问问自己:我等谁?等什么?何时来到?如何来到?我怎样等?怎样迎?错过了会怎样?又或:谁等我?
请众同祷
全能的天主,你曾命令我们为主基督准备道路,求你仁慈垂顾我们,使我们不再陷入人间疾苦与软弱的困扰,常能蒙受天上的安慰。因你的圣子、我们的主耶稣基督,他和你及圣神,是唯一天主,永生永王。亚孟。
謝謝主耶穌即將降臨,使我明白祢所期昐,等待著我們悔改歸依再歸向祢
親愛悉安眠,相看到主前。
路遙且等待,復活信心堅。
充滿希望的等待,令我每天都充滿喜樂,不會是沉悶的、無聊的,滿懷希望,以信心去迎接它的到來。